2023年11月29日
被49416萬種生活重構的中國廚房
草原的太陽已經升得老高,蘇克查哈正忙著用自家的牛初乳做餅干。她一邊在烤盤上給羊奶塊刷蛋黃液,一邊用粗糙的大手在烤箱的觸摸屏幕上嘟囔著操作: 預熱至180度至210度……蒙古包外,十幾個寫著各家名字的羊奶桶正排著隊,等待進入這間廚房——大草原從來不缺優質的牛羊初乳,但如何利用新的廚房設備和烹飪技術,把它們制成傳統生活之外的新食物,是蘇克查哈這樣的“草原煮婦”們,新的生活樂趣。
2000公里外的蘇州,68歲的徐爺爺正把剛買來的新鮮小龍蝦,一只一只地放進洗碗機里洗——很多人并不知道,為了滿足當下越來越多的小龍蝦愛好者,洗碗機已經“進化”出了這個新功能,可以一鍵清洗小龍蝦,連腹部縫隙里的沙粒也不放過。徐爺爺駕輕就熟:小龍蝦似乎是屬于年輕人的食材,那就用年輕的方式來處理它。
曾經千篇一律的廚房,正在適應當代中國人與當代中國的生活,演化出無窮的場景。
華燈初上,在廣州CBD高聳的寫字樓里,27歲的陳泥正用手機檢查家里那鍋青紅蘿卜排骨湯的熬制進程,湯要熬足4個小時,那是他為今晚遠道而來的父母準備的。同一時刻在哈爾濱的夜幕下,29歲的女白領筱筱,正在煮她每天雷打不動的16條小魚,吸油煙機忙著把魚腥味“打包帶走”,樓下的一群流浪貓正在翹首等待。
在遙遠的318公路旁一輛房車里,齊凱和艾利正就著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廚房,做一份簡單卻營養均衡的晚餐。戈壁灘的漫天星斗,為他們搭起世界上最大的餐廳。這輛房車已經開過了大半個中國,食材和廚房,都在車上,遠方,永遠在路上。
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結果顯示,中國685個城市約有49416萬戶家庭。億萬種不同的生活,都投射在一方或大或小的熟悉空間里——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,中國人的廚房經歷了從煙火到智慧的跨越,它不再僅僅是烹飪食物的功能區域,也不再是媽媽和外婆穿著圍裙把門一關的工作場所。廚房,正在不斷突破傳統的邊界,飛速地變革,是各種設備與功能的日新月異,是空間與視覺的大膽重構,也是社交形態與自我認知的拓展。
就像英國作家與美食家塞巴蒂斯所說:廚房,是名副其實的人生舞臺。
那么,在49416萬戶家庭廚房里,無數幕生活場景匯聚而成的,是我們所生活的時代的風貌。這是廚房的故事,也是每個人的故事。
當今中國人飛速變化的生活,幾乎每天都在對“做飯”這件日常的事情,提出新的挑戰。廚房之內的“痛點”不斷出現,又不斷被新的“痛點”取代。陳泥覺得,這是他這一代人面臨的常態,“好好吃飯”與“規律生活”從美好訴求逐漸變成網梗,背后的原因,可以濃縮為新生活與舊廚房的矛盾。
“人廚矛盾”既多且細,密密麻麻地分布在整條餐廚全鏈路的每個環節之中。
比如,快節奏的生活,正把時間變成奢侈品,也把效率變成了必需品。據《高凈值人群價值觀及生活方式研究報告2022》顯示(下文簡稱為“報告”),在一線城市、新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,75%以上的受訪者每天都要加班,且多數人的加班時長均超過1小時。相對的是,中國人每次做飯的平均時長為1.25小時,這使得許多年輕個體和年輕家庭對家庭烹飪望而卻步,不是不想,而是無法負擔時間成本。“我每天下班回到家,最快也要7點以后,我實在沒有時間再去好好做一頓飯了。”陳泥回憶說,小時候放學散著步回到家,往往可以撞見奶奶正在家門口支著小煤爐,慢慢地煲湯。“一鍋湯要煲4小時甚至更長,擺在現在太難了。”他打趣說,這大概也是他這代廣東年輕人,煲湯技術越來越“差勁”的原因之一。
“越來越懶”,也是人們對廚房和烹飪提出的新考驗。數量龐大的新中產們比較偏愛炒菜等“純烹飪”環節,而對烹飪前的洗菜切菜備菜,以及用餐后的洗碗刷鍋和清潔廚房不勝其煩,后者更是榮膺最令人討厭的家務活。陳泥說,有時候,他和女朋友甚至要通過猜拳和打賭,來決定“洗碗權”的歸屬。
事實上,即使有了足夠的時間和勇氣去好好做一頓飯,人們依舊會遇到許多技術上的難題。報告顯示,僅僅在備菜環節,哪怕是自認經驗豐富的家庭烹飪達人,仍然約60%會面臨下班回家后臨時解凍食材時間緊張的問題,還有近40%的人會忘記家里有什么食材,造成重復購買。此外,“不知道做什么好”“沒時間買菜”以及“很難切好菜”也都是常見問題。至于在烹飪過程中,火候、調料、配菜統籌等問題,也都會隨時出現,都不同程度地打擊著“大廚”們的信心。
面對大量廚房新場景帶來的新需求,傳統廚房捉襟見肘,對于飛速發展的廚電行業而言,每一個痛點的出現都是機會,像是一次次地邁向多元美好生活的打怪升級。
“大概十年前,我們家徹底用電飯煲替代了奶奶的小煤爐,煲出來的湯一樣好喝,卻可以大大解放人力。但和我現在遠程操作的智能化電飯煲相比,它又顯得不夠用了。”陳泥說,目前,他在廣州租住的小房子,4平方米的廚房里,一半的電器已經智能化,但仍舊無法滿足所有的需求。在烹飪過程中,人們的需求并非單件廚電可以完全解決的,而散落在流程中的大小痛點,往往因為空間有限,也無法通過持續增加新廚電來解決。而烹飪功能之上,更多的痛點也在浮現。
“當我想要和朋友們一起做一頓飯的時候,現在的廚房就顯得擁擠,廚具的使用也很低效,負責做飯的人,被隔離在客廳的聚會之外,而這恰恰是我生活里經常會面對的場景。”陳泥說。

廚房社交場景,朋友們愉快地一起備餐做飯
生活的進階,往往伴隨著時空的重構,廚房,或許是最易得的突破點。
事實上,對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而言,廚房已經不再僅僅是高效的“工作間”,而是餐廚一體的生活空間。因此,它需迎來更系統,也更科學的改造與布局。
很久以前,專業高端廚電品牌方太就開始思考中國式廚房的未來。
如何解放一間中國式的廚房,如何解決從西域沙漠到大海之濱,從城市公寓到草原蒙古包的49416萬戶中國家庭千差萬別的碎片化廚房需求,讓它們無縫對接當下的多元生活方式,也成為擺在中國廚電行業面前的一道必答題。
這并非不同廚電功能的簡單疊加,而是圍繞特定場景而做的有機組合。
事實上,從“功能”到“場景”,不僅是當代廚電產業發展的趨勢之一,也是日益多元的生活方式,這家深耕廚電領域27年的企業,一路發展為以智能廚電為核心業務的“幸福生活解決方案提供商”,也逐漸蛻變成為中國人廚房革新的探路者。
為了給中國人帶來更好的廚房體驗,適配和滿足不同家庭需求,方太觀察、傾聽、調查49416萬戶廚房生活現狀,從1/49416萬戶的需求洞察未來趨勢。一方面,人們需要一套更高效便捷的廚房設施及其配套的操作系統;另一方面,在廚房這方空間,以及烹飪乃至用餐這件事中,實現悅己和社交的目的。
陳泥曾參觀過多位朋友新裝修的房子,它們幾乎無一例外擁有一間現代化的廚房。而所謂現代化,并不僅僅是廚電產品的功能堆疊,而是一個經過縝密設計的整體布局,能夠幫助主人實現高效烹飪、情感交流,也能扮演家居門面。

不再是廚電產品的堆疊,而是為多元生活的整體布局
中國廚房不缺新電器,缺的是廚居生活新場景的開拓者。事實上,無論廚房大小,從4平米以下到10平米以上,無論它是傳統的U形布局,還是L形或一字形,無論是單身家庭,還是2-3人的小家庭,抑或人數更多的大家庭,無論是以中式烹飪為主,還是中西兼具,無論是做飯還是開派對,幾乎所有可能發生的場景,都可以在廚房自由“生長”——打通全鏈路的“高端全場景廚電”解決方案也就應運而生。
通過深度理解和學習49416萬戶家庭的廚房空間使用,方太正在打破多元生活方式中的各種場景空間壁壘,圍繞烹、洗、儲三個核心環節,通過不同產品套件之間的功能聯結與和諧互通,滿足了用戶在多種場景下的個性化需求。
在一間開放的廚房中,母親可以一邊做菜,一邊看著客廳里的孩子寫作業,吸油煙機高效且低噪,能保持環境的清新與安靜,廚房設備甚至可以對空氣進行實時檢測,并決定是否開啟凈化模式。父親在客廳的沙發上工作,也能隨時響應母親與孩子的需求。而在越來越多的開放式設計中,凈水器和洗碗機也逐步從傳統的廚房空間,走進客廳,飲水變得更加方便,清洗水果與茶杯,也更加順手——它不再是母親一個人在廚房里埋頭苦干的工作,而是全家人人動手的新場面。
廚電的高端全場景方案,顯然不再局限于傳統廚房封閉的小空間,而是延伸到了客廳乃至更多的家庭空間,也讓與餐廚有關的場景,無縫地接入了更多其他生活場景之中。
“我發現廚房的中島設計有一個很大的優點。就是備菜做飯的人,不再永遠背對著外面的空間。”陳泥說,“他可以參與客廳里發生的話題,客廳里的人也可以聚到中島,邊幫廚邊聊天。”新時代的廚房不僅為使用者而生,也為每一個成員而生,它更像是全人群友好的超級生活空間。
“高端全場景廚電” ——客餐廚一體化的超級生活空間
2023年10月26日,在“循你而來”方太2023生活洞見大會暨高端全場景廚電戰略發布會上,方太發布全新品牌戰略定位“高端全場景廚電”,同期推出了兩款年度重磅新品——方太集成烹飪中心Y系列、方太洗碗機Y系列,用科技、智能化解決痛點,革新廚房體驗,是方太高端全場景廚電的代表之作。在所有碎片化的場景與需求背后,“高端全場景廚電”解決方案,實現了從單品堆砌到整體和諧運行的轉變,豐富了廚電與人、家庭、社會的溝通和聯接,帶來智慧高效、悅目共享、至臻優雅的極致廚房新體驗。廚房不再只是一件件電器的疊加,而是一個個小場景串聯的美好生活——這是中國式廚房,對時代的呼應。
廚房是家庭的靈魂,是愛的制造廠——美國作家蘇珊·薩默頓寫道。
廚房空間正在融入客廳,甚至也許會逐步替代客廳,成為中國家庭的生活中心和追求高品質生活的突破點,也在潛移默化地重塑當代中國人的家庭生活。
據《2022中國家庭家居生活消費新趨勢》和《2022青年家居生活趨勢洞察報告》顯示,63%的中國家庭,在家做飯頻率每天至少一次,且66%的家庭表示頻次提升。而76%的家庭每天要在廚房活動2小時以上。92%的人認為,聚餐是最適合在家進行的社交活動。
因此,超過75%的消費者認為,開放式廚房是“必要的”,是家人朋友能一起參與備餐的過程,以島臺或餐桌為中心,邊做邊吃,邊吃邊聊,形成一個開放式的烹飪就餐空間——在今天的中國,效率已不是廚房的唯一訴求,感情也變得日益重要。
列子說過:“天生萬物,唯人為貴”。“高端全場景廚電”背后一切的科技與創新,理念與探索,正是以人為尺度的產物。其強調人與生活的銜接,洞察人與人的關系,建模每種不同的情緒,突破了以往對廚電工具式的理解局限,打開了以廚居為場景中樞的新生活圖譜,展現了中國廚房的場景智慧。
“以往總是媽媽或者奶奶,一個人在廚房里忙進忙出,甚至為了避免油煙跑進客廳,她們都會緊緊地關上門。”陳泥回憶說,“但現在,基本一家人在一起時,都是一起動手,其樂融融。”
在他看來,當美好生活步入新時代,廚房不僅為使用者而生,更為每一個成員而生。廚房不僅料理食材,還要料理情緒。
蘇克查哈的蒙古包外,每天都有好多鄉親們來排隊聊天,一是等著用她廚房里的烤箱,二是愉快地聊天和社交。一間小小的廚房,拉近了草原上人與人的距離。
而在蘇州徐爺爺的廚房里,他的孫女會手把手地教他怎么用新機器,做時下最流行的蛋糕,怎么燒一鍋香辣卻叫人上癮的小龍蝦。一間“逆生長”的廚房,又何嘗不是“返老還童”的實驗室。
筱筱每天晚上被貓咪圍繞,她覺得,那是她的另一個家。
至于陳泥,他已經習慣了與一群鬧哄哄的年輕人一道做飯,他們各司其職、協同高效烹飪多種食物,有人用洗碗機洗果蔬做沙拉,有人用洗碗機洗杯子,有人在用凈水機過濾的水調制飲品,還有人用冰箱做生腌……陳泥一邊快速地設定烹調模式,一邊舉著手機,高喊著加入客廳那一頭的聯機游戲中去。
此時此刻,同一片天空之下,人與人的關系,正重構著廚房,同時,也被廚房重構著。
(轉載自 南方周末)
更多人正在讀
查看資訊列表